在解放战争初期,我军的整体实力、兵员规模以及武器装备的水平,与装备着大量美式武器的国民党军相比,显得相对逊色。那时,中国北方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,综合国力雄厚,而且凭借二战中的卓越表现,刚刚巩固了自己的国际地位——苏联。苏联在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方面的成功,恰与我党未来要建立的新中国有着深厚的相似性,因此,苏联在很多方面对我党给予了支持和帮助。然而,国际局势始终错综复杂,即便两个国家的治国理念和制度相似,也并不意味着苏联必然会倾尽全力帮助我们实现全国统一。任何国家的外交政策,归根结底,都是基于自身的核心利益。这一点非常正常。苏联的利益决定了,斯大林内心并不希望中国能够彻底统一。
抗日战争结束后,蒋中正利用国民党军队的军事优势,迅速挑起内战,试图凭借武力消灭我军。与此同时,苏联基于意识形态以及地缘政治的考量,既不愿看到蒋中正取得全面胜利,又不打算给予我方太多帮助,特别是在完全改变战局的方面。正如前述,斯大林并不希望中国完全统一,因此,他的主导思想便是维持国共两党的对峙状态,仅在有限的范围内支持我军,尤其是东北解放军。
其中还有一个直接的因素,即苏联与国民党政府在1945年签订的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》。这一条约的签署,使得苏联牢牢掌控了大连港和旅顺港。这也是蒋中正的一项战略举措,借助美苏两大国的平衡,确保在接下来的战争中,不会让斯大林过多偏向中共。蒋中正的这一做法,虽说有损国家与民族利益,但毛主席却是决不允许这种情况继续存在的。伟大的领袖始终站在坚定的民族独立和主权立场上,一旦新中国建立,必然会作出相应的调整。
展开剩余70%从苏联的角度看,无论是沙俄时期,还是苏联时期,这个国家对出海口以及不冻港的需求近乎偏执。在历史上,无论是向西、向东还是向南发动战争,往往都包含着一个重要目标——争夺优质的港口。大连和旅顺港作为东北亚的天然良港,其地理条件要比海参崴更加优越,毫无疑问,这两个港口一直是苏联梦寐以求的,长期占据这两地,无论是军事部署还是贸易需求,都能够得到极大满足。
然而,解放战争的进程,却令斯大林始料未及。蒋中正政府腐败严重,各个方面漏洞百出,且在战场上暴露无遗。解放军虽然在战争初期兵力远逊于国民党,但通过不到三年半的时间,以仅有127万兵力,成功击退了国民党的430万大军,最终将蒋中正及其残兵败将驱逐出中国大陆。斯大林此时已经意识到自己“押错了宝”,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港口利益,很快就要丧失了。
果然,1949年新中国一成立,毛主席立即应邀赴苏访问,并向斯大林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要求:新中国政府不承认国民党政府签订的所有不合理、不公正的条约。经过几轮谈判,1950年,双方签订了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》,根据条约,苏联将于第二年将大连和旅顺这两个重要港口移交给新中国。尽管斯大林心中不舍,但也意识到必须做出调整。
此时,朝鲜半岛的局势也不容忽视。二战结束后,朝鲜未能实现统一,南北方的对峙一直持续。北方的朝鲜在苏联的支持下,得到了显著的工业和军事力量。而金日成作为朝鲜的领导人,积极谋划以武力统一整个朝鲜半岛。苏联方面也积极支持这一行动,且未提前告知中国。对于这一情况,苏联并不担心,因为朝鲜的实力无论在面积、人口还是综合国力方面,都无法与中国相比。即便朝鲜实现统一,最终也会受到苏联的控制。
更重要的是,苏联支持朝鲜统一的行动,实际上与其对港口的需求紧密相关。假设朝鲜率先发动对南方的战争,打破了美苏之间的平衡,虽然朝鲜能够在军事上占据优势,但美国的回应将是关键。美国如果选择不干预,那么朝鲜统一半岛便会成为可能。而如果美国选择增兵朝鲜,苏联也已做好了充分的应对准备,朝鲜人民军在苏联的支持下,必定能迎战美军,而美方又不敢直接与苏联发生正面冲突。
斯大林的布局非常周全,他对局势的预测可谓精准。然而,他严重低估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,尤其是对志愿军的战力没有足够的信心。最终,历史证明了这一点。毛主席不仅决定派兵援朝,而且通过卓越的指挥,最终击败了联合国军。装备简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,通过灵活的战术与敌人展开近距离作战,令联合国军束手无策。直到1953年,朝鲜半岛实现停战。
斯大林的“港口梦”彻底破灭,而他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强大战斗力。此后,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力度显著增加,尤其是在工业援建方面。抗美援朝不仅给美国上了一课,也让苏联深刻认识到新中国的强大和影响力。
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,专注于军情、军史、战史、国际关系研究,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,带来精彩细节。作品覆盖图文、视频、音频领域,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,也欢迎您点赞、评论支持,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。本文全网同步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财富牛配资-惠州股票配资-券商按月配资-股票投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