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放战争被历史学家划分为三个阶段:战略防御、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。
其中第一、第二阶段的“分界线”是1947年6月,标志性事件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,然后陈毅、粟裕挺进豫皖苏,陈赓挺进豫西,在中原地区形成了“品”字形战略态势。“由守转攻”就此开始。
这是战略上的转折点,而今天要讲的两场战役,也都发生在1947年6月的前后,堪称共产党部队在“心态”上的两个“转折点”。
一场是著名的孟良崮战役,发生在1947年5月。
另一场是四平攻坚战,发生在1947年6月。
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,粟裕在孟良崮赢了,但林彪的四平攻坚战却没有成功。但这“一胜一败”的两场战役,其实都对后来解放军的作战心态,产生了正面影响。
我们先说孟良崮战役。
孟良崮战役
其实背景的精彩程度不亚于,而且只有了解了背景,你才会发现,孟良崮战役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歼灭了一个王牌74军。
01
敌方要急,我方并不要急
孟良崮战役发生的大背景,是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全面进攻,始于这一年的3月,总司令为顾祝同,兵力有24个整编师,约合50至60万人。
山东解放区是中共当时群众基础最好,经济最发达的解放区之一,首府设在临沂,而孟良崮就在临沂以北的60公里处。
所以从时间和地点上,就能大致了解当时的状况:实力上敌强我弱,但战略上谁都不会轻易放手。
山东战场上的共产党部队,名字叫华东野战军。这支部队是1947年1月刚由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编而成的,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,粟裕任副司令员,谭震林任副政治委员。
陈毅(右)与粟裕
华野和国民党军在山东战场打了几个月,胜仗不少,歼敌也不少,但一直在丢失地盘。这个阶段双方可以说是“各取所需”,共产党在歼敌,国民党在占地,都有理由说自己取得了胜利。
但双方心里其实都很着急。
共产党善打运动战,但现在运动区域越来越受到挤压。一直这样下去,就不得不被迫和国民党军决战,而此时的实力并不满足决战的条件。
为此,华野曾派出了两支纵队分别南下苏北和鲁南,意图搅乱国民党军的密集靠拢阵型,以创造战机。
但这份“急”被毛泽东稳住了,他发来电报:“目前形势,敌方要急,我方并不要急。”两天后,他继续电告陈、粟:“第一不要性急;第二不要分兵,只要主力在手,总有歼敌机会。”
于是,粟裕叫停了两支南下的纵队,但他没有让王必成的6纵回来,而是就地隐蔽待命,这就是后来成为切断张灵甫后路的那支奇兵。
毛泽东的判断没有错,敌方确实更急。
国民党的问题是消耗太大,不单单是兵力的消耗,还有后勤保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。在共产党解放区打仗是一件很“痛苦”的事,不仅情报工作“失灵”,就地征粮也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粮食、汽油、弹药等等,都需要从后方运,每天都在“烧钱”,所以蒋介石的压力很大。
国民党军一开始打得很有耐心,采取的是密集靠拢,逐步推进的战术,不给华野“寻一部歼灭”的机会。但为了保持这个阵型,部队的推进速度非常慢,有时候一天只能走5、6公里。
时间进入到5月,蒋介石终于等不及了,他一急,顾祝同也跟着急,于是下达了“全线急进”,在沂蒙山一带“围剿”华野的命令。
当时国民党军有3个兵团,其中第1兵团的指挥官是汤恩伯,麾下有8个整编师共计20万人。顾祝同的命令一下,汤恩伯就率先出发了,没有和第2、3兵团统一行动。
汤恩伯的计划是突袭华野指挥部所在地坦埠,他先是安排了两个整编师从侧面吸引华野的注意力,然后以三个整编师实施中央突破,这三个整编师的“箭头”,就是张灵甫的整编74师。
02
74师还是74军
在关于孟良崮战役的各种文章中,张灵甫的这支部队出现过三种称呼:74师、74军、整74师。
“74师”的说法是错误的,标准称呼应该是“整(编)74师”,但如果称“74军”也不算错。
整编师是重庆谈判后国民党军“缩编”的产物。本来1个师是3个团,或者2个旅(每旅2个团),然后1个军里有3个师,人数在3万左右。而整编师是由军缩编而来,1个师里有3个旅,共6个团。所以整编师不是真正的“师”,它的规模至少是师的两倍,有些甚至接近了军的规模。
蒋介石的中央军有“五大主力”,它们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番号分别为:新一军、新六军、整编第5师、整编第11师和整编第74师。之所以番号不统一,是因为新一军和新六军在东北,原计划于中原部队之后进行整编,但没有完成。
所以五大主力其实都是军,整5师原来是第5军,整74师原来是第74军,整11师原来是第18军。18军是陈诚起家的部队,然后改番号为整11师,“十一”为“土”,“十八”为“木”,这便是陈诚的“土木系”。
其实,孟良崮战役时,整74师已扩编成了3旅9团制,完全就是之前“军”的规模。但这新编的三个团因为武器配置不全,还停留在后方,所以未能参加孟良崮战役。
有的文章说孟良崮战役中74军没有被全歼,指的就是这三个团,其实这种说法没啥意义。
后来在这三个团的基础上,74军得以重建,但战斗力大不如前,于1949年再次被解放军全歼。
03
华野与74军
孟良崮,不是华野和74军的第一次相遇。
1946年9月,山东野战军丢失两淮(淮阴和淮安),进攻方便是整74师。打淮阴的时候,张灵甫派了一个营穿插潜入至城中,并与城外部队里应外合攻破了淮阴。打完这一仗,整74师的士气空前高涨。
两淮战役后,张灵甫进攻淮阴东北约40公里的涟水,对手换成了粟裕的华中野战军。
74军演习时的照片
这场仗打了半个月,双方的士气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。
整74师没能继续攻城略地,涟水被粟裕守住了,张灵甫损失了4000多人。按理说张灵甫是以少打多,又是攻城的一方,打不下来也属于正常。但整74师不是这样想的,这支装备精良、打法先进的“五大王牌”部队,还是无法接受打不下涟水的这个事实,哪怕对手的兵力更多。
但粟裕也开心不起来,因为华野的兵力数倍于整74师,但在敌人撤退的时候,愣是没能全歼它。这就有点像后来朝鲜战场上的长津湖战役,赢是赢了,但遗憾的是被美军陆战一师逃脱了大部分。
水门桥上空,美军空投下来的桥梁组件,给志愿军战士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同样,整74师先进的装备、“打不完”的弹药、连试射都不需要的步炮协同、汽车和坦克配合下的强大机动能力等等,也“刺激”到了当时的解放军官兵。
后来又有二战涟水,华野失守。战后,有个解放军将领差点被陈毅撤了职,就是孟良崮战役中那支奇兵的司令员:王必成。
总之,孟良崮一役,好比仇人相见,分外眼红。
04
不撤,也不退,就打74军!
粟裕说这句话的时候,华野指挥部的众人都大吃了一惊。
面对汤恩伯的中央突破,当时大多数人的想法是稳妥应战:首先将指挥部从坦埠撤出,避敌锋芒,让整74师扑个空;然后将计就计,把汤恩伯安排从侧翼“诱敌”的两个整编师打掉。
电视剧《解放》
粟裕的这个惊人决定,分析一下大致有这样三层考虑:
其一,从战术上来讲,当时在整74师突进的方位上,集结了华野5个主力纵队,所以粟裕在兵力部署上不需要做大的调整,就可以实现对张灵甫5:1的兵力优势。而且,当时华野是因为截获了敌人的电报,才知道了敌方有“中央突破”的部署,所以汤恩伯不知道华野提前有准备,这就具备了“出奇制胜”的条件。
其二,从战略上来看,华野再退下去,局面会越来越被动,现在好不容易有战机,就应该充分把握。撤了之后打两个普通整编师,改变不了大势,迎头而上打掉王牌军,才能有大的转机。
其三,就是“心态之战”了,鉴于前面提到的“宿仇”,如果这次能把整74师打掉,那对华野士气的提升将是“改头换面”式的。
最后的结果,证明了粟裕在三方面的估算都是正确的。
整74师在孟良崮被全歼,张灵甫阵亡;解放军迎来了战略反击阶段;全军的士气都受到了极大的鼓舞。
共产党部队本来就善打运动战,“拿手好戏”就是迂回包抄,但完成包围后,就一定能全歼敌人吗?孟良崮战役后,每个解放军战士都不再怀疑这个答案是肯定的。王牌军都没能跑掉,还有什么部队不能围?
所以你看,后来辽沈战场上廖耀湘就被围了;平津战役中傅作义的王牌35军也被围了;淮海战场上,先是围了黄百韬,然后再围黄维,最后困死了杜聿明,无一逃脱。
其实孟良崮战役对国民党军的心态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。整74师被围,并不是毫无生机,因为张灵甫也想“对决”,所以把自己“钉”在了孟良崮上,给其他部队创造“反包围”的机会。
但最终积极救援的只有黄百韬的整25师,其他部队的行动都不坚决,这才是整74师被全歼的主要原因。
所以在后来的解放战场上,国民党部队之间的协同越来越差,观望的心态也越来越明显。友军被围,很少会有全力支援的,因为你无法获知其他部队是否和你同步,弄不好就是一个个被解放军给解决了。
这种心态的极致体现,就是东北“剿总”的卫立煌,全程“以不动应万动”。
卫立煌不是真的怯战,他是把国民党军给“看透”了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孟良崮战役对两军心态的影响极其深远。
解放战争中,先后在四平发生过四场战役,分别是四平解放战、四平保卫战、四平攻坚战和四平收复战,史称“四战四平”。
四平解放战规模较小,是黄克诚在苏军撤离四平后完成的。四平保卫战以失败告终,但也为建设东北解放区争取了宝贵的时间。
01
三战四平
四平攻坚战是“第三战”,发生在1947年6月,当时林彪的东北民主联军已经开始由守转攻,并在“夏季攻势”中先后占领了长春、吉林市和四平周围的数十个中小城市。
林彪对于四平是志在必得的,不仅是为了报四平保卫战的“仇”,更因为四平是北满和南满两个解放区之间的枢纽。
三战四平的外围战于6月11日打响,14日晚发起了总攻,当时的作战计划预定为:三至五天内拿下四平。
6月17日晚,四平城的西北角终于被东北民主联军突破,但之后发生的事,出乎了林彪的意料:市区巷战一直持续到了6月30日,四平城仍然未被“拿下”。
最后因为国民党军的援军即将赶到,林彪不得不撤出了四平城,三战四平以失败告终。
02
“陈明仁堡垒”
防守四平的是黄埔一期毕业的国民党将领陈明仁,守城部队除了他的71军,还有几个保安团和各种地方杂牌部队,共计3万5千人。
陈明仁后来在湖南跟随程潜起义,1955年成为了新中国开国上将,电视剧《香山叶正红》中有这样一个场景:陈明仁初见毛泽东时,第一句话提到的就是四平之战。
国民党军把此战称为“四平街奇迹”,陈明仁是如何做到的呢?
总结一下,有这样三方面原因:
首先就是“陈明仁堡垒”。
四平城之前因被日本人占领过,所以有健全的防御体系,而且各防御工事和建筑物之间还有交通沟相连。
但这只是硬件,“陈明仁堡垒”指的是他的防御体系,简单来说就是重点防守,兵力集中。所以林彪虽然已经攻占了大半个四平城,但越到后面越困难。
其次是陈明仁与四平共存亡的决心。
陈明仁在战前就写好了遗书,还把为自己准备好的棺材抬出来给大家看。然后,他征用了一切可以投入作战的人员,从政府公务员,到警察,再到普通百姓。当然,还有一个因素,就是督战队执法严格。
最后,是因为四平城的物资充沛。
首先武器弹药就非常充足,否则征用那么多人也没用。然后粮食也管够,陈明仁甚至把美国援助的成袋大米和面粉堆在工事上当沙袋用。为了阻挠解放军的冲锋,陈明仁还在街道上洒了黄豆。
电视剧《解放》中有洒黄豆的剧情
有人曾拿陈明仁和张灵甫做比较,认为陈明仁守四平守了19天,而张灵甫守孟良崮只守了3天,所以陈明仁比王牌军长张灵甫厉害。这其实没有可比性,因为陈明仁一直物资充沛,而张灵甫最后是弹尽粮绝,甚至连水都喝不到。
03
攻城要谨慎
四平攻坚战的失利,带给了解放军另一个心态转变:攻城要谨慎。
共产党部队在解放战争第二阶段开始前,本就没有太多城市攻坚战的经验,因为大的战略思路是“存人失地,人地皆存”。
东北民主联军的反攻,一开始来得太顺了,连克长春、吉林都数十座城市,造成了一定的轻敌思想。这其实是“陈明仁堡垒”得以成功的另一个原因。
所以这场失利的到来,就像当头泼了盆冷水,虽然沮丧,但也更冷静了。
半年后,徐向前在山西打下了运城,第二年又用了72天时间取得了临汾攻坚战的胜利。徐帅战后总结道:“伤亡大、胜利大、锻炼大。”
这话其实就是谨慎心态的体现:城市攻坚战不容易,打下来了就是胜利;但伤亡太大了,以后还是要提高,不能盲目乐观;关键是积累了经验,锻炼了队伍,这样才能进步。
毛泽东当时对城市攻坚战的心态也是谨慎的,1947年10月,当聂荣臻和晋察冀军区提出要打石家庄的时候,主席给出的意见是:以攻石门(石家庄)打援兵姿态实行打石门,将重点放在打援上面。
后来在聂荣臻的坚持下,晋察冀野战军用6天时间迅速拿下了石家庄。成功的原因就是战前的谨慎和战时的果断,当时全军做了非常细致的准备工作,而且朱老总亲赴战区参与制订了攻城计划。
电视剧《解放》,朱德参加石家庄战前会议
这种谨慎心态一直持续到了“大决战”的初期,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林彪对攻打锦州的犹豫不前,后来在毛泽东的反复劝说下才下了决心。
其实当时持谨慎态度的不止林彪一人,粟裕在那个阶段对城市攻坚战也是小心翼翼。
在大决战“序幕”的济南战役中,粟裕一开始提出的作战方案是用两个纵队围城,十一个纵队打援。
而打破这份“谨慎”的,又是毛泽东,他提出的方案是“攻城阻援”,所以最后济南战役的兵力部署是:用45%的兵力攻城,55%的兵力阻援。
最后,粟裕用“极限作战”的方式,仅用了8天,就攻占了王耀武十万人马驻守的济南城。
这就是毛泽东,他总是能在变化到来前,就有一个清晰的预见。
04
后记
1948年3月8日,陈毅、粟裕大军和陈赓集团军各派出两支纵队,由陈赓率领,发起了洛阳战役。
3月10日,洛阳攻坚战打响。
防守洛阳的是国民党少将邱行湘。他身上有这样几个“标签”:黄埔五期毕业,深受蒋介石的器重,被人称作“小蒋介石”;中原大战时便是陈诚的部下,属于“土木系”的骨干将领。
除此之外,邱行湘也参加了四平战役,因作战英勇,被蒋介石誉为“邱老虎”。
邱行湘防守洛阳的思路,和“陈明仁堡垒”如出一辙:放弃外围据点,集中兵力坚守城内的核心阵地。
陈明仁在四平坚守了19天,邱行湘能坚持几天呢?他只需要守5天,因为另一位“土木系”骨干胡琏,正率领18军来援,距离洛阳只有5天。
但邱行湘只坚持了4天,3月14日,洛阳城破,“四平街奇迹”没有再次发生。
邱行湘没有等到“老伙计”胡琏,而是被“老学长”陈赓俘虏了。
被俘后的邱行湘当时还不知道,就在前一天,1948年3月13日,四平已被林彪收复,只用了3天。
财富牛配资-惠州股票配资-券商按月配资-股票投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